流感的歷史、現狀和對策
流感的歷史、現狀和對策


楊偉國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主席 / 北京大學科學哲學博士)


『流感』一般可分為『人流感』、『禽流感』、『猴流感』、『豬流感』等多種,它們都是透過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性流行傳染病。

中華民族對於季節性的流行病(不易傳染的稱為瘟病,易受感染的稱為瘟疫),自秦漢時代已著手研究。東漢末年醫家張仲景撰寫了具有劃時代的《傷寒雜病論》。明末有大瘟疫,醫學家吳有性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大膽深入疫區,認真觀察研究,著成《瘟疫論》一書,創立「戾氣」學說。他認為空氣中存在著一種不可見、不可觸、不可聞、不可嗅的有形物──戾氣(現代稱為病毒)。這一深刻認識,對明清以後的傳染病學說的發展和系統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底科學家公告多年的研究結果──1918年死於『西班牙流感』的5,000萬人,正是與禽流感傳人的H1N1;1957年亞洲型H2N2亦致100萬人死亡;1968年的香港型H3N2雖在港未造成重大死亡,但這種流感在全球亦屠殺了近百萬人。

令人心寒的H和N究竟是什麼?病毒是一種非生命的複雜有機分子,流感病毒和沙士病毒都好像一顆魚雷,內裏有可以複製的RNA,而外殼就似魚雷的凸出觸發器──病毒外殼的兩種樹狀突,一種是血凝聚素稱為H,另一種是神經氨酸苷酶稱為N,它們都是各種的糖蛋白質,只會選擇去攻擊特定的細胞,使這些群體被病毒感染,甚至死亡。H有1-15個亞型,N亦有1-9個亞型,由於H和N的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與傳播速度也不相同。

究竟病毒是什麼?病毒是介乎無生命的化學物質和有生命的細胞之間的一種過渡物,現在科學家多認為病毒可能由細胞演化(退化)而來的。因為任何病毒都得依靠另一生命體才可複製自己(繁殖),它不能獨自增殖。所以它不是一個完整的生物,學術界亦只能稱它們為〔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這一類非細胞形態的物質包括有原體(prions)、病毒(virus)和類病毒(viroids)三種。病毒是藏在蛋白質外殼中的DNA或RNA分子,有特定的形狀。類病毒甚至於連外殼也沒有,完全是不定形的一種化學結構。呼吸道流感病毒外殼上的樹狀突H和N,有各自不同的化學特性。樹狀突H對酸性極敏感,遇上酸性環境亦會分解、滅毒,但當在鹼性狀況下,又會重新自動組合成原先的結構,恢復病毒感染力;樹狀突N對有機溶劑敏感,遇上有機溶劑亦會凝固、降毒。明瞭它們的特性,就可提供極有用的信息讓我們用有效方法去預防流感的傳染。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卷中,清晰列出對流行感冒的預防措施:①食醋蒸薰法,可對空氣消毒;②用大青葉、板藍根、貫眾水煎代茶飲服;③用10%大蒜液滴鼻。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對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病毒描述:流感病毒不耐熱,56゚C數分鐘即失去致病力,酸、乙醚、甲醛、紫外線和各種消毒劑如酒精、石炭酸和漂白粉等均可使病毒滅活。又說:居室應通風,可用乳酸和食醋蒸薰消毒。南方民間習慣使用藥油,因藥油是有機溶劑,對流感病毒產生降毒作用。筆者認為民間很多預防措施,對避免瘟疫進一步擴散應記一大功。

2003年淘大花園因曾有一沙士患者停居而引發大擴散。當民居遇上污水渠堵塞,通渠技師習慣會用兩種常規板斧:廚房污水渠多因油漬堵塞,技師會在某些管道開口處灌入工業硫酸,硫酸遇水發熱,溶解脂肪產生通渠效應;遇上是廁所污水渠堵塞,技師會使用另外的一種物質──苛士的,它是固體的NaOH氫氧化鈉粒,含鹼性能促進糞便、頭髮、報紙、廁紙的分解。沙士病毒在自然環境中氧化、分解、滅活後,亦能在適合條件重組復活!

在瘟疫病毒散播季節,有關環衛工作者、醫務人員及科學界並沒關注鹼粒入污水渠引致病毒可能的復活。故筆者認為,日後在瘟疫猖獗時,有關方面應給予妥善的工作指引,將有助防止某類型的流行疾病擴散。
 


蒲公英學會歡迎網站公告蒲公英心聲健康資訊人體空間醫學養生篇癌症篇學會會訊 學會課程其他機構課程影像錄像短片學會活動聯絡我們複習重溫講課下載空間醫學下載欄資訊分享網站推介